技术支持
杏彩体育注册中国广播网
杏彩体育注册毫无疑问,昆山高新区是国际产业资本投资高地。目前全区累计引进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项目700多个,注册资本超过50亿美元。通力电梯、茂迪太阳能、福伊特机械、安利吉半导体……一连串知名企业的名单,彰显了昆山高新区对国际资本的强大吸引力。
对于踏着全球化浪潮而来的国际产业资本来说,昆山高新区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一落地就被粘上了,细致周到的服务,还有至关重要的配套环境。”2006年落户的法国安高精密组件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加工生产,产品全部供给雷诺和标致两家汽车厂商。公司生产经理巴浦洛厄说,昆山高新区模具产业基地内有大量的模具和冲压件生产厂家,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环境,大大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今年公司销售预计比去年增加2倍。
安高公司的感受具有普遍性。如今,全方位的配套协作已经成为昆山高新区内民营企业得以迅速成长的“秘诀”。据统计,目前整个昆山高新区共有7800多家民资企业与昆山全市5500多家外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配套协作发展格局。外企落户带来了民企大发展,民企的配套发展反过来促进了产业集群根植于当地,实现了“外企生根”。
实际上,这里的民营经济也是昆山的一大亮点。目前,昆山私营企业数突破2万家,注册民资突破500亿元,跻身江苏民营经济第一方阵。其中昆山高新区民企总数超7800家,注册资金超150亿元,均占昆山总量三分之一强。
在昆山高新区,民营企业不仅起步较早、发展快,而且随着外向配套水平和能力不断提升,配套重点也已由一般产业逐步向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等主导产业转移,从外围加工向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转移。
被誉为昆山“民企摇篮”的民营科技工业园就是证明。这里聚集了来自沪、浙、粤等18个省市的700多家企业,形成了精密机械及模具、电子资讯、机电一体化、民生用品等四大产业。
外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纷纷落户,也吸引了内资旗舰型企业进驻,带动了区内已有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投入和增资发展。去年起,海尔电脑、神舟电脑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知名企业纷纷落户昆山高新区。
为外资企业配套、跟着“洋老师”贴身学习成就了昆山高新区民营经济千帆竞发的局面。但是,如果配套企业技术水平得不到提升,产业配套优势也不可能成为区域经济持久发展的动力。
在区域开放度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昆山高新区自觉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新一轮跨越的理性选择,依靠“外向带动”与“创新驱动”的紧密结合,加快提升本土企业竞争力,昆山高新区也由此走出了一条从外向配套到借鉴学习再到自主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内外配套,内外双赢。配套首先拓展了民企的眼光,开拓了民企的思维,也成为外企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在这个过程中,本土民企不仅对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从产品、资本、人才到管理、市场等各方面借鉴学习“洋老师”的先进经验。昆山高新区很多民企发挥后发优势,短时间内使自己的技术产品“更上一层楼”。
昆山铭佳利电子制品有限公司,原先只是单一的来料加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公司成立了产品研发小组,同时还与爱蒂克等国际大公司合作,巧妙地借助“外脑”优势来完善自身的研发功能,产品在质量和安全等方面达到了国际标准。
如今铭佳利电子从模具设计开发制作到原材料的加工直至成品工序均可独立完成,并且获得了索尼绿色环保合作伙伴认证。与该公司配套并提供技术指导的日资A-TEC(爱蒂克)株式会社社长有马正纯说,两公司在技术、管理、人才储备以及内部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现在铭佳利电子在同行竞争中已有很大优势。
从“我为外企配套”到“外企为我配套”的戏剧性变化也发生在昆山高新区。进驻民营科技园的长江滚动元件公司老板郑冬告诉笔者,以前公司只做普通机床,为外企配套。通过引进新技术,从前年开始生产数控机床,关键部件电脑数控系统采用德国西门子和日本法那科公司的产品,由外资企业为自己配套。
在向外企学习的过程中杏彩体育注册,昆山高新区民企逐渐发展壮大,有的佼佼者甚至一跃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天瑞仪器、中联造纸机械、密友密封件等“科技小巨人”的技术产品,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有了内生能力,整个昆山就由原来的外资高地、外向型经济、“靠一条腿走路”转变为“内外并举”、“两脚并行”,实现增长方式由单纯依赖外资到外资、内资共同发展的巨大转变。而在民营企业主要集聚区的昆山高新区,这样的趋势更加明显。
目前,昆山正在实施以“自主创新、自创品牌、自我创业”为主题的“三自”创新战略,核心内容就是以自主企业为创新主体,充分利用外资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外溢效应,引导企业加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建立公共技术平台等措施,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品制造企业,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
由“制造”到“创造”,一字之差,过程却万分艰难。昆山高新区用自己的实践证明,“创造”也有捷径。这里的很多本土企业,通过外向配套,迅速积累了资本、熟悉了市场、提升了技术水平、培育了一定的研发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及产学研联合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成为提升发展的典范。
昆山凯宫机械有限公司,1998年由三个“新昆山人”揣着70万元资金创办,靠给通力电梯等外资企业做配套起家。他们凭着创业的志气、创新的勇气,每年销售收入的5.3%投入研发,聘用了15名专家,发誓要搞出自己的东西。公司自主开发的纺织并卷联合机和精梳机已先后获得8项国家专利,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不久前,凯宫向德国一家公司出让技术,抢占全球市场。
借力自主创新,荣星动力在与跨国巨头的同场竞技中赢得了市场,更赢得了对手的认可和尊重。年初,荣星动力开发出全球最大的重载万向轴,一举填补国内空白。此前,重载万向轴只有德国等少数国家能够生产。德国VOITH公司的专家闻讯特地赶来进行技术交流,对荣星动力科技的创新能力钦佩不已,并确定其为该公司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特约维修单位。
现在,昆山高新区的民营企业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有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8家,省级技术中心4家,专利数量和自有品牌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企业必须积极吸纳全球资源,在学习国际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行要素的组合创新。昆山高新区决策层对此有着清醒认识。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为重点的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成为昆山高新区从产业集群低成本制造向高附加值生产链提升的必然选择。
过硬的数字为高新区迈向“昆山创造”的努力写下了最好的注脚。2007年,昆山高新区R&D经费支出占全区GDP比重达2.5%;共申请专利1660件,授权专利620件(发明专利218件),均占昆山总量的三分之一。目前,区内共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76个,区内企业共承担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2项,其中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22项,“863”计划3项,国家创新基金3项。